Facebook Facebook
案例分享

[蕁麻疹 案例分享]

 

 

蕁麻疹

 

陳怡安醫師

 

蕁麻疹是臨床常見的皮膚疾患,不具傳染性,是一種皮膚過敏反應,但在臨床上其實大多難以找到明確的發病原因。蕁麻疹在中醫典籍稱為「風疹」、「瘾疹」、「鬼飯疙瘩」等,其發作特性就像風一般─「善行而數變」,發無定時、病無定處,常突然發作,又時而隱沒,消退後往往不留痕跡;且發作時通常都伴隨劇烈搔癢,正所謂「無風不作癢」,從中醫觀點來看,「風邪」就是誘發蕁麻疹的最主要外因,治療上也以疏風解表藥為首選,再根據個別體質、舌脈變化及兼夾症狀等辨證論治。

 

35歲李小姐去年9月初開始受蕁麻疹問題困擾而前來就診。每次發作皮膚就出現一顆一顆突起、形似蚊子叮咬的膨起疹塊,多則聚集成片,常伴隨局部泛紅發熱感,且搔癢難耐,雖大約一小時後就會退去,但發作反覆且發無定處,大多在夜間發作,尤其常在清晨4~5點左右因搔癢而醒,症狀通常在天氣變化、忙碌或情緒緊繃後以及經期前也會變得更嚴重。

 

治療初期,根據李小姐的舌脈表現、發作型態及伴隨症狀,診斷除了風邪之外,還兼有血熱旺盛的表現,治療就選用疏風解表、清熱涼血的藥物為主。服藥兩週後發作頻率就明顯趨緩,泛紅、發熱、搔癢等伴隨症狀也都減輕許多,此時考量到李小姐平素就有脾胃功能失調的症狀,而導致其體內濕氣偏重的問題,因此處方中增加健脾祛濕的藥物。

經過一個多月的中藥持續治療,李小姐皮膚狀況趨於穩定,蕁麻疹幾乎沒有再發,後期調理就以理氣健脾、養血和營為主,使自身正氣充足,免疫功能恢復正常。後續調理並觀察2~3個月,若病況穩定無再發作,只要注意日常保健及飲食宜忌,就可以停止服藥了。

 

臨床上,中醫針對蕁麻疹的治療大都以藥物為主。

一、一般在急性發作期,可依據致病原因及症狀表現大略分為風寒、風熱及血熱三個證型。

1.風寒:風疹塊顏色較淡紅或蒼白,遇冷或風吹加劇,得熱則減輕,治以疏風散寒,常用方劑如桂枝湯、桂麻各半湯、荊防敗毒散等。

2.風熱:風疹塊多呈大片焮紅浮腫,搔癢劇烈,觸之有灼熱感,流汗或受熱則症狀加重,治療宜疏風清熱,方用銀翹散或消風散加金銀花、連翹。

3.血熱:多見於皮膚劃紋症,常在夜間發作,皮膚常有灼熱刺癢感,搔抓後隨即起紅條狀劃痕,治宜清熱涼血,可用消風散加赤芍、牡丹皮或加重生地、涼血消風散或溫清飲加減。

 

二、而對於超過六週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,就要同時考慮到其他可能誘發的內因─通常與體質有關,兼顧去邪與扶正,使營衛調和,正氣充足,才能有效減少發作。舉例來說,平素怕風、抵抗力差、容易反覆感冒者屬於衛氣不固,可用玉屏風散益氣固表;又如脾虛濕盛的患者通常會有胃納欠佳、容易脹氣、頭暈或胸悶、排便偏軟黏等表現,可以胃苓湯、參苓白朮散健脾利濕;而容易緊張焦慮,或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人,可能伴有煩躁易怒、睡臥不安等症,則可用加味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湯疏肝解鬱。

 

除了耐心接受治療之外,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健也很重要,不僅能提升療效、縮短療程,也能大幅降低復發的機率。

1.飲食方面,建議以天然少加工為佳,並盡量避免可能誘發蕁麻疹的食物,如帶殼海鮮、烤炸辣等刺激性食物、酒類、咖啡、堅果類、鴨肉、鵝肉、芒果、芋頭、水楊酸含量高的蔬果等。

2.生活起居部分,若已知明確的誘發因子就應減少相關刺激,像是衣著以舒適寬鬆為佳,避免過度的摩擦或壓迫,或是流汗後易發作的患者就需要注意保持肌膚乾爽,同時也要避免讓身體處在過熱或過冷的極端環境;

3.另一方面,應維持規律的生活作息,除了減少熬夜,能避免體內虛火旺盛、降低復發機率之外,充足的睡眠以及養成運動習慣對於提升自身體力及免疫力都有幫助。

 

最後,個人情緒與生活壓力都與蕁麻疹的發作及加重息息相關,因此盡量保持心情愉悅,適時紓解壓力,也能夠讓皮膚狀況穩定許多。

 

 

<以上為真實案例分享,已取得患者同意刊載,每位患者體質及需求不同,請就診搭配醫師建議進行診療>

Facebook Facebook
Top
內湖電話聯絡 士林電話聯絡